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能源議題] 歷史上的能源相關災難

一. 煤礦礦難

本溪湖煤礦爆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C%AC%E6%BA%AA%E6%B9%96%E7%85%A4%E7%9F%BF%E7%88%86%E7%82%B8

1942年4月26日,處在日本統治下的滿洲國遼寧本溪湖煤礦(在今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本溪市)發生瓦斯爆炸,日本礦主為了保存礦產資源停止向礦井下送風導致1549人死亡,佔當日入坑工作礦工的34%。其後在其址上建立了肉丘墳

http://news.sina.com.cn/s/2005-05-09/07135834465s.shtml
世界最大煤矿事故背后藏谎言(图)

搜救队伍在井下发现了仍有一丝气息的日本坑长,随后,日本人为避免发生火灾,保住矿产资源,在 瓦斯爆炸后,采取了停止送风的措施,井内充满了有毒气体,断绝了矿工们逃生的出路。当日18时左右,张洪昆老人再次来到井下,此时井下已没有浓烟,“在一 个坑车场子旁边,200多具尸体堆积在一起,不少人嘴上还绑着毛巾,他们是在逃生途中,因为停风呼吸不到空气,一氧化碳中毒而死。”

前苏联学者雅·希菲茨在其编著的《煤矿安全技术》一书中这样写道:1942年在中国东北本溪煤矿发生的瓦斯煤尘爆炸中,大多数矿工死于一氧化碳中毒。

事后,矿上清理出1549具尸体,本溪湖煤矿爆炸成为世界煤矿史上的最大一次事故。

张洪昆老人介绍,事发后一个月左右,日本方面得出了调查结论,称是一次瓦斯爆炸事故,而停止送风造成矿工死亡,日本方面却只字未提。

在溪湖区仕人沟万人坑前,日本人所立的墓碑上写道:一千三百二十七名产业战士壮烈殉职。而在随后的调查中,多方证实,确切的死亡人数为1549人,其中中国人1518人,这一数字记录在本溪地方史志上。

张洪昆老人认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瓦斯爆炸,但造成1500多名中国矿工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停止送风后矿工一氧化碳中毒,这一震惊世界的矿难最终仅以公司炭业部长被罚年薪的1/10而了事

-

大同老白洞煤礦瓦斯爆炸事故
1960年5月9日,發生在山西省大同礦務局的重大礦難,共死亡684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來最嚴重的礦難事故

1960年5月9日下午,山西大同老白洞礦15號井口噴出強烈火焰濃煙,隨即,16號井口也噴出濃煙。地面配電所由於掉閘而停止運行,電源中斷。礦難發生時,正值井下交叉作業時間,交班和接班的職工全部被困在井下,當時有905人被困於井下

事故發生後,煤炭部部長張霖之、副部長李建平,勞動部部長馬文瑞等趕赴大同事故現場。周恩來總理也乘專列秘密趕赴大同,但基於安全考慮沒有前往事故現場。中國軍隊1096名士兵也趕到了現場;京西、開灤、包頭、淮南等19個礦務局也空運414名救護隊員。

事發當天,毛澤東聽取彙報。當晚11點多,周恩來指示救災小組不惜一切代價、毀礦保人。經過七個晝夜的突擊救援,井下搶救全部結束。當場死亡677人,連同被救出227人中又死亡7人計算在內,共計死亡684人


China produced 35 percent of the world's coal last year, but reported 80 percent of the total deaths in coal mine accidents,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with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Work Safety (SAWS)
中國2003年的煤礦產量佔了世界35%. 但是礦難死亡人數卻佔了當年世界的80%
-

Courrières mine disaster

The Courrières mine disaster, Europe's worst mining accident, caused the death of 1,099 miners (including many children) in Northern France on 10 March 1906. This disaster was surpassed only by the Benxihu Colliery accident in China on April 26, 1942, which killed 1,549 miners. A dust explosion, the cause of which is not known with certainty, devastated a coal mine operated by the Compagnie des mines de houille de Courrières (founded in 1852) between the villages of Méricourt (404 people killed), Sallaumines (304 killed), Billy-Montigny (114 people killed), and Noyelles-sous-Lens (102 people killed) about 2 km (1 mi) to the east of Lens, in the Pas-de-Calais département (about 220 km, or 140 miles, north of Paris).
事故發生於1906/3/10. 起因是粉塵爆炸. 事故導致1099名礦工死亡(包含許多童工). 是歐洲最嚴重的礦難. 死亡人數歷史第二(僅次本溪湖礦難)
-

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

倫敦煙霧(英語:Great Smog of 1952、London Smog Disasters)是1952年發生於倫敦導致逾一萬人死亡的史上最嚴重的由大氣污染引發的公害事件。該事件對於各國現代公害運動及環境運動的興起具有深遠的影響。事件原因是SOx(硫氧化物)嚴重超出正常值,與日本四日市哮喘的污染內容有共通之處

1952年12月5日至12月10日間,高氣壓覆蓋英國全境上空,給倫敦帶來寒冷和大霧的天氣。冷天時倫敦市民通常多使用煤炭取暖。同時期,倫敦的地上交通工具正逐漸淘汰路面電車,開始全面使用內燃引擎的巴士,後者在運轉中排出大量廢氣。供給暖氣的火力發電廠、內燃機車產生的亞硫酸(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物質在冷空氣層中如被鍋蓋封閉一般而不得排散,污染物遂濃縮形成為值數僅為pH2的強酸性、高濃度的硫酸霧

此次濃霧之重,司機連前方不遠的車輛行人都見不到。特別在倫敦東區的工業區、港口區更是嚴重至極。建築物內亦有煙霧侵入,演藝場館和美術館以「觀眾看不見舞臺」的理由停止演出或展覽。諸多民宅煙霧進入,人人眼痛、鼻痛且咳嗽不止。大煙霧的隔周,各醫院收治了大量得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心臟病的重患,總計大煙霧期間死亡4,000餘人。另有諸多老人和兒童為慢性病患者。其後數週間又有8,000餘人死亡,合計死者數達12,000人以上,成為罕見的大慘案
-

ps.
PM2.5懸浮微粒
懸浮粒子的成分很複雜,主要取決於其來源。主要的來源是從地表揚起的塵土,含有氧化物礦物和其他成分。海鹽是懸浮粒子的第二大來源,其組成與海水的成分類似。一部分懸浮粒子是自然過程產生的,源自火山爆發、沙塵暴、森林火災、浪花等。

PM2.5還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轉化而成。而這些氣體污染物往往是人類對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燒造成的。在發展中國家,煤炭燃燒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應的主要方式。沒有先進廢氣處理裝置的柴油汽車也是懸浮粒子的來源。

在室內,二手菸是懸浮粒子最主要的來源。懸浮粒子的來源是不完全燃燒、因此只要是靠燃燒的菸草產品,都會產生具有嚴重危害的懸浮粒子,使用品質較佳的香菸也只是吸菸者的自我安慰(甚至可能因為臭味較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同理也適用於金紙燃燒、焚香及燃燒蚊香

懸浮粒子的大小決定了它們最終在呼吸道中的位置。較大的懸浮粒子往往會被纖毛和黏液過濾,無法通過鼻子和咽喉。然而,小於10微米的懸浮粒子即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可以穿透這些屏障達到支氣管和肺泡。而小於2.5微米的懸浮粒子,細懸浮粒子(PM2.5),比表面積大於PM10,更易吸附有毒害的物質。如重金屬(在城市中以重金屬元素最為嚴重,較突出的有Zn、Pb、As、Cd等,而不同地區也有著各自的特點[)、有毒微生物等。由於體積更小,PM2.5具有更強的穿透力,可能抵達細支氣管壁,並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更小的微粒(直徑小於等於100奈米)會通過肺部傳遞影響其他器官

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開始注意到懸浮粒子污染與健康問題之間的聯繫。在美國,每年由於懸浮粒子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數約為22000-52000人(2000年數據),在歐洲這一數字則高達20萬
-
-
二. 天然氣災難

New London School explosion
1937/3/18於德州New London市一所小學發生的天然氣爆炸災難. 導致超過300名學童與教師死亡. 是美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校園事故. 

1930年當地因為油田的關係經濟條件獲得改善. 新建造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學校. 建物下方並設計有暖氣. 

原本規劃是使用鍋爐和蒸氣管路來提供暖氣. 後來校方改成使用瓦斯作燃料. 1937年因為預算不足. 校方取消了原本天然氣供應的契約. 由城鎮上的石油公司廢棄管線. 將石油公司未處理當作廢氣的天然氣(在那個年代天然氣是被石油產業當成廢氣直接燒掉). 私自接管過來使用. 雖然這並未獲得石油公司的正式認可. 但在當地是很普遍的作法

未處理的天然氣沒有味道且性質相當不安定. 事故當天.  雖然有學童反應頭痛. 但管線洩漏的天然氣並沒有被人查覺. 最後因為電燈開關火花引燃爆炸

此事故之後. 天然氣和瓦斯都規定要添加嗅劑. 以令人提早察覺洩漏

wiki資料上面當年的新聞報導內容
-

1984/11/19. 發生於墨西哥市近郊San Juannico. 由墨西哥石油公司PEMEX管理的LPG儲槽當時儲有11000立方米的LPG液化石油氣. 最初起因是PEMEX的LPG瓦斯儲槽洩漏. 油氣雲被引燃爆炸後. 再連續加熱引爆其他的儲存槽和油罐車. 

強烈爆炸最先發生於液化石油氣球型儲槽區,六座球型儲槽中有四座接連爆炸,其餘二座傾斜並由頂部安全閥噴火激烈燃燒,形成 BLEVE(備註),產生的火球直徑約300 公尺,使鄰近之臥式儲槽一座接一座發生爆炸

同時間大量的LPG油雨掉落地面,火球的高溫點燃油雨,把人們燒得有如一支支的火把

爆炸所產生的巨大震動曾高達芮氏震度第五級,讓部分居民誤以為是地震。爆炸破裂的槽體如火箭般射向各處,爆風及飛散物件破壞建築物門窗玻璃,最遠達 1,200 公尺。儲槽之破片飛散於周圍三公里範圍

墨西哥市消防局及其他單位總共出動一百多部化學消防車滅火,直昇機亦參與消防救援活動,但因火勢太強烈,除全力灌注冷卻水冷卻燃燒中之儲槽以外,幾乎無能力搶救附近之其他火災。

事故發生經過 14 小時後臥式儲槽火災雖然已熄滅,球型儲槽火災於 17 小時後亦撲滅,但依然有火焰繼續燃燒至 36小時後,直至將該儲運站儲存之11,000 公秉液化石油氣全部燒盡始全部熄滅

最後集中合葬於市地公園約500-600人. 900人失蹤. 5000-7000人被重度燒傷. 31000人無家可歸. 因強烈輻射熱致使屍體僅有2%可以辨認身分. 當地San Juan Ixhuatepec城鎮因此完全毀滅

參考報導

ps.BLEVE解說

PEMEX公司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的嚴重爆炸事故. 例如youtube很有名的爆炸片段
是2012/9/18發生在Reynosa的管道外洩爆炸事故. 造成31人死亡. 41人受傷
監視器影片中可以清楚看到洩漏和引燃爆炸的速度有多快
-

烏法鐵路事故

1989年6月4日1時15分(當地時間),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烏拉爾烏法市以東約五十公里的鐵路線上發生了爆炸。這是蘇聯歷史上最嚴重的鐵路事故

這次車禍並非火車自身的問題,而是離鐵路線1300米的輸氣管道爆炸惹禍的。 (管道里主要是丙烷和丁烷)爆炸形成火花雲,燒到2列火車,2列火車上都有許多孩子:一列從黑海渡假返回,另一列相反。 

爆炸的規模估計為250-300噸TNT當量 到10,000噸TNT當量。根據官方的數字,共造成575人死亡,超過800人受傷
-

Cleveland East Ohio Gas explosion

1944/10/20. East Ohio Gas公司的4號LNG儲槽接縫處發生洩漏. 風向將洩漏的天然氣吹向市區內. 因為極低溫的LNG氣體依然比空氣重. 它便進入了Cleveland市區的下水道系統裡. 最後引發了一連串的爆炸和火災. 人孔蓋甚至被炸飛到數英里之遙的Glenville

在此事件之前. 美國各城市日常所使用的燃料都是由近郊的地面儲槽提供. 此事件導致130人死亡. 影響了往後天然氣地下儲存和防溢堤的設計. 
-
-
三. 水力潰壩災難

河南「75·8」潰壩事件
強烈颱風妮娜 (1975年)
1975年8月中國河南省南部淮河流域,受颱風尼娜影響造成的特大暴雨,導致60多座水庫潰壩,近萬平方千米受災的事件,死亡人數則據不同資料從兩萬六千人人到24萬不等,是世界第三大水災/山體滑坡

板橋、石漫灘等系列水庫是五十年代初期「人民治淮」的產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設計建設的大型水庫;當時中國的水利工作者尚無大型水庫設計建設經驗,完全由蘇聯水利專家提供勘測設計和施工指導。片面重視蓄水,忽視防洪,板橋水庫比規定蓄水量超蓄3200萬立方米,且疏於維護,在潰壩前,板橋水庫的17個泄洪閘只有5座能開啟

8月4日,尼娜在福建晉江登陸,之後繼續向西北方向前進,受到南下的冷空氣影響,加上河南山區的地形因素,冷空氣與妮娜的水氣發生了劇烈的垂直運動,造成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

8月4日至8日,整個颱風滯留地帶共19410平方公里的地區降雨量超過400毫米,京廣鐵路以西的板橋水庫、石漫灘水庫到方城一帶降雨量大於1000毫米。而在暴雨中心河南泌陽林庄,8月7日一天的降雨量即達到1005.4毫米,最大6小時降雨量更達到830.1毫米,超過當時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密士港782毫米的世界最高紀錄。8月5、6、7三日的降水量均超過中國大陸以往的正式記錄

8月7日天剛亮,水庫管理局動員保護國家財產,組織家屬轉移。中午,陳彬召集駐軍、水庫、板橋公社領導召開會議商討應急措施。宣布水庫處於緊急狀態,通知下游群眾轉移。並催促地委向駐軍求援,派軍隊到水庫搶險、搶修通訊線路,運送防汛器材。但麻袋、草袋、板橋水庫和板橋鎮的防汛器材、木料、鉛絲、應付意外的炸藥等物件均沒有

19時30分,駐軍向上級部門發出特急電稱:「板橋水庫水位急遽上升,情況十分危急,水面離壩頂只有1.3米,再下300毫米雨量水庫就有潰壩危險!」。在21時之前,確山、泌陽已有7座小型水庫潰壩。22時,中型水庫竹溝水庫潰壩;遂平縣城內水深齊腰。調集馳援水庫防守的駐軍在板橋水庫方面的要求下,在大壩南端升起兩顆紅色信號彈,並舉槍對空掃射報警;信號彈發射幾十枚,但大雨導致信號彈範圍50米以外就看不到了,鳴槍一百多發子彈,但槍聲被大雨蓋住,因此無人聽到和看到。

22時10分,水庫管理局收到了駐軍轉來的地區防汛指揮部電報,指示打開閘門,以450立方米/秒的速度泄洪,不考慮其它影響,全力以赴保證大壩安全。接報後,陳斌等人聯名向中央、省委、地委,通過軍隊發出這份特告急電,這段內容是舊板橋水庫歷史上最後一段莫爾斯電碼,內容如下

"板橋水庫處於特別危機狀態庫水位已過壩頂即將漫過防浪牆主副溢洪道已全部運用要通知沿河社隊注意搶險轉移水庫防汛指揮部在大壩南頭請求空軍支援"

8月8日1時開始,板橋、石漫灘兩座大型水庫,竹溝、田崗兩座中型水庫,以及58座小型水庫在短短數小時內相繼垮壩潰決。凌晨1時,板橋水庫水位漲至117.94米最高值,超壩頂1.6米,超壩頂防浪牆0.3米,相應庫容6.131億立方米。

漫過防浪牆的洪水先是掏空牆後壩頂的卵石路,繼而推倒防浪牆,然後衝決壩體,洪水以每秒6米的速度衝出板橋水庫決口處,沖向下游。首當其衝的道文城公社死絕227戶,9600人遇難。垮壩後僅1小時,洪水到達45公里外的遂平縣城,部分人或被途中的電線、鐵絲纏繞勒死,或被衝入涵洞窒息而死,更多的人在洪水翻越京廣線鐵路高坡時,墜入旋渦淹死。3時左右,峰頭高達7米到10米的洪水越過45公里外的遂平縣城城下

據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事後統計,有約229,000人死於是次災難,但實際數字至今仍有爭議

ps.歷史上災難死亡人數最多的前十名颱風(參考自PTT TY_reserch版)

第一名: 1970年 Bhola Cyclone(波拉氣旋)  引起風暴潮 34.8英尺 10.6米, 孟加拉灣, 東巴基斯坦,約50萬人罹難(500,000). 孟加拉國獨立關鍵的一條路

第二名: 1839年 Coringa Cyclone (1839Coringa氣旋), 孟加拉灣, 印度,約30萬人罹難(300,000)

第三名: 1881年 Haiphong Typhoon(海防颱風), 南海, 越南, 約30萬人罹難(300,000)

第四名: 1876年 Backerganj Cyclone (Backerganj巨大氣旋) 引起風暴潮 44.6英尺 13.6米. 孟加拉灣, 孟加拉, 約20萬人罹難(200,000)

第五名: 1897年 Chittagong Cyclone (吉大港氣旋). 孟加拉灣, 孟加拉,約17萬5千人罹難(175,000)

第六名: 1975年 Nina Typhoon (妮娜颱風) 河南潰壩事件
西北太平洋, 中國河南,約17萬人罹難(170,000)
約強烈颱風 4級等級 135knots 登陸減弱輕度颱風

第七名: 1991年 Bengal Cyclone (1991孟加拉氣旋) 孟加拉風災 首次確定5級颱風(強烈颱風)等級造成最大傷亡
孟加拉灣, 孟加拉,約14萬人罹難(140,000)
約強烈颱風 5級等級 140knots 登陸巔峰

第八名: 2008年 Nargis Cyclone (納爾吉斯氣旋) 緬甸風災, 孟加拉灣, 緬甸,約14萬人罹難(140,000)
約中度颱風 4級等級 115knots 登陸巔峰

第九名: 1882年 Mumbai Cyclone (孟買氣旋). 孟加拉灣, 印度,約10萬人罹難(100,000)

第十名: 1874年 Bengal Cyclone (1874孟加拉氣旋). 孟加拉灣, 孟加拉,約8萬人罹難(80,000)
-
ps2.
在此篇專文裡. 河南758事件被列為所有能源災難裡死亡人數排名第一
-

1979 Machchhu dam failure
http://en.wikipedia.org/wiki/1979_Machchhu_dam_failure
1979/8/11, 發生於印度古吉拉特邦的Morvi市. 上游超大豪雨和洪水致使堤壩的洩洪道超出原本設計流量(5663m3/s)將近三倍(16307m3/s). 導致壩體被破壞. 高達 3.7~9.1m的洪峰在潰壩後20分鐘抵達下游5km的Morvi市工業區. 災難死亡估計1800~25000人
-

Vajont Dam
此水壩災害相當特別. 是由於水庫上游突然發生的大規模走山落石進入水庫. 導致河水被揚起巨浪. 越過壩體沖向下游. 壩體結構並未在此災難中受損

Vajont Dam在1960建造完工之後. 上游就經常有滑坡落石狀況發生. 但這些預兆被忽視. 1963年10/9下午10:39. 壩體上游左岸的山上發生2km的滑坡走山. 估計落入水庫的砂石量達到2億4000萬立方米. 以時速100km落入水庫湖區

當時水庫貯水量1億1500萬立方米. 走山落石所造成的巨浪在壩體右岸上方240m米處留有痕跡. (壩體本身262m高). 大約5000萬立方米的巨浪河水越過了壩體頂端100m高. 造成下游聚落村莊共約2000人死亡

水壩自此事故後就不再營運使用

此事故大為影響了水壩工程對上游地質探勘的重要性. 因為不論水壩本體做得多堅固. 也無法阻止相同事件發生
-
-
-
以上資料多整理自wiki. 單純想敘述一個歷史事實

沒有真正安全的能源. 不論任何能源都有其風險存在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能源議題] 相同發電量下. 各種能源的人命風險

一. 各種能源在相同發電量下的致死風險比較

參考自
http://www.forbes.com/sites/jamesconca/2012/06/10/energys-deathprint-a-price-always-paid/

大家都聽過各種能源的碳足跡, 排碳量最大的能源就是燃煤. 平均每一度電排900克的CO2. 兒風力和核能則是排碳最低的能源. 平均每度電15克. 而且這排碳主要是來自建設時所使用的混凝土. 鋼鐵. 以及鈾燃料的開採提煉. 生質能則被認為是吸排碳平衡的一種能源.

而各項能源的致死風險數據 - 每一度電會導致多少人命犧牲. 此數據很類似碳足跡. 煤是最嚴重的. 而風力與核能是最輕微的. 數據統計主要來自WHO, CDC. NAS的相關研究, 化石燃料與生質燃料對健康的不利影響. 事實上. WHO已經警告. 在發展中國家直接燃燒生質燃料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健康問題.

以下是產生每兆度電力. 各項能源所造成的死亡人數
(包含直接致死以及由流行病學估算其影響)

Energy Source               Mortality Rate (deaths/trillionkWhr)
燃煤-世界平均            170,000    (提供全球50%的電力 )
燃煤-中國                    280,000    (提供中國75%的電力 )
燃煤-美國                      15,000    (提供44% 的電力)
石油                                36,000    (36%能源, 8%電力)
天然氣                              4,000    (提供全球20% 的電力)
生質燃料                        24,000    (提供全球21% 的能源)
太陽能 (rooftop)                  440    (< 1% global electricity)
風力                                     150    (~ 1% global electricity)
水力-世界平均                 1,400    (提供全球15% 的電力)
核能-世界平均                      90    
(提供全球17% 的電力. 包含車諾比及福島核災)



二. 燃煤和天然氣的危害更甚於核能

參考自
http://climate.nasa.gov/news/903
http://pubs.acs.org/doi/pdf/10.1021/es3051197

人為因素導致的空氣污染及全球氣候變遷. 燃燒化石燃料是主要因素. 要緩解這兩項大問題. 大量使用低碳能源 - 如核能和再生能源. 是一個有效率的方法



圖一: 以核能替代化石燃料所能避免的累積死亡總數. (Cumulative prevent deaths).
上方的圖表是以美國研究資料. 1971-2009的數據. 標示平均值和根據歷史事件所得到的基線
中間和下方的圖表則是以IAEA的數據對2010-2050的推算
中間為高規格核能供應
下圖為低規格核能供應
粗柱體是天然氣. 細線則是燃煤. 單位是百萬人



Figure 2. Mean net deaths prevented annually by nuclear power between 1971-2009 for various countries/regions. Ranges not shown but are a factor of ~4 higher and lower than the mean values.
各個不同國家區域裡. 自1971-2009. 使用核能替代化石燃料所減少的死亡數字

Using historical electricity production data and mortality and emission factors from the peer-reviewed scientific literature, we found that despite the three major nuclear accidents the world has experienced, nuclear power prevented an average of over 1.8 million net deaths worldwide between 1971-2009 (see Fig. 1). This amounts to at least hundreds and more likely thousands of times more deaths than it caused. An average of 76,000 deaths per year were avoided annually between 2000-2009 (see Fig. 2), with a range of 19,000-300,000 per year.
根據歷史發電數據. 致死率. 氣體排放因素. 我們發現如果不計算三大核災事故. 在1971-2009之間. 使用核能能減少平均180萬的死亡人數. 而實際數字可能是這個的百倍甚至千倍. 在2000-2009之間. 每年可以減少19000-300000的死亡人數

Likewise, we calculated that nuclear power prevented an average of 64 gigatonnes of CO2-equivalent (GtCO2-eq) net GHG emissions globally between 1971-2009 (see Fig. 3). This is about 15 times more emissions than it caused. It is equivalent to the past 35 years of CO2 emissions from coal burning in the U.S. or 17 years in China (ref. 3) — i.e., historical nuclear energy production has prevented the building of hundreds of large coal-fired power plants.
同樣的我們計算. 在1971-2009之間. 使用核能可以減少640億頓的溫室效應氣體. 這個量大約是美國35年燃煤所排放溫室氣體的總和. 或是中國7年燃煤所排放溫室氣體的總和. 歷史上的核能發電已經減少了相當上百座的大型燃煤發電排碳


To compute potential future effects, we started with the projected nuclear energy supply for 2010-2050 from an assessment made by the UN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effects of the Fukushima accident (ref. 4). We assume that the projected nuclear energy is canceled and replaced entirely by energy from either coal or natural gas. We calculate that this nuclear phaseout scenario leads to an average of 420,000-7 million deaths and 80-240 GtCO2-eq emissions globally (the high-end values reflect the all coal case; see Figs. 1 and 3). This emissions range corresponds to 16-48% of the "allowable" cumulative CO2 emissions between 2012-2050 if the world chooses to aim for a target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of 350 ppm by around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ref. 5). In other words, projected nuclear power could reduce the CO2 mitigation burden for meeting this target by as much as 16-48%.
為了計算核能對未來的潛在影響. 我們根據聯合國IAEA對2010-2050所做出的估算(包含福島核災影響). 如果這段期間的核能發電全部取消. 改成燃煤或天然氣. 我們估算這會多出42萬到700萬的死亡人數. 並且將額外製造出800~2400億頓的CO2溫室效應氣體. 這個量相當於佔了2010-2050所允許全球排放量的16~48%



Figure 3. Cumulative net GHG emissions prevented assuming nuclear power replaces fossil fuels. The three panels are ordered the same as in Fig. 1, except that mean values for both the all coal and all gas cases are labeled. Error bars reflect the ranges for the fossil fuel emission factors listed in Table 1 of our paper.
使用核能取代化石燃料所減少的溫室效應排放量. 單位gigatonCO2-eq.

The largest uncertainties and limitations of our analysis stem from the assumed values for impacts per unit electric energy produced. However, we emphasize that our results for both prevented mortality and prevented GHG emissions could be substantial underestimates. This is because (among other reasons) our mortality and emission factors are based on analysis of Europe and the US (respectively), and thus neglect the fact that fatal air pollution and GHG emissions from power plan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on average substantially higher per unit energy produced tha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我們分析的最大不確定性源於對每單位生產電力能源影響的預設. 我們強調的是. 這個研究結果可能會對防止死亡數和防止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幅低估. 這是因為我們數據是基於對美國和歐洲各國的分析. 而發展中國家的電廠產生的空氣污染和溫室效應氣體. 平均都將大於先進國家

Our findings also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large-scale "fuel switching" to natural gas from coal or from nuclear. Although natural gas burning emits less fatal pollutants and GHGs than coal burning, it is far deadlier than nuclear power, causing about 40 times more deaths per unit electric energy produced (ref. 2).
我們也發現. 大規模使用天然氣取代煤或核能. 會有重大關聯性. 雖然燃燒天然氣產生的污染和溫室效應氣體都低於燃煤. 但相對於核能它依然危險. 平均每單位電力會造成多出40倍的死亡數字

Also, such fuel switching is practically guaranteed to worsen the climate problem for several reasons. First,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is an immature technology and is therefore unlikely to constrain the resulting GHG emissions in the necessary time frame. Second, electricity infrastructure generally has a long lifetime (e.g., fossil fuel power plants typically operate for up to ~50 years). Third, potentially usable natural gas resources (especially unconventional ones like shale gas) are enormous, containing many hundreds to thousands of gigatonnes of carbon (based on ref. 6). For perspective, the atmosphere currently contains ~830 GtC, of which ~200 GtC are from industrial-era fossil fuel burning.
並且. 以天然氣燃料為主實際上會加深氣候變遷問題. 其一. 碳捕捉和碳儲存技術尚未成熟. 因此初期並無法限制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 其二. 發電廠都有相當長的使用期限(火力發電廠平均壽命約50年). 其三. 潛在可開採使用的天然氣資源(特別是頁岩氣)儲存量大. 包含數千甚至數萬億頓的碳. 現在的大氣中大約有8300億頓的碳. 其中2000億頓的碳是從工業時代開始累積至今


We conclude that nuclear energy — despite posing several challenges, as do all energy sources (ref. 7) — needs to be retained and significantly expanded in order to avoid or minimize the devastating impacts of unabated climate change and air pollution caused by fossil fuel burning.
結論 - 儘管需要面對一些挑戰. 為了避免或減少化石燃料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和空氣汙染,核能是有必要保留下來並且顯著地擴大使用

-